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30379条 . 查询时间(2.087 秒)

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开放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查询端口,促进科技共享与创新(图)
微生物 菌种资源库 查询端口
2025/4/17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在植被GPP估算时间尺度扩展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气候 循环 生态系统
2025/4/16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生态学指标,对于理解碳循环机制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战略至关重要。尽管现有GPP研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了广泛分析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GPP模拟在不同时间尺度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环境变量日内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亟需进一步量化。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土壤酸化通过解耦土壤微生物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获新进展(图)
土壤 生态系统 群落
2025/4/16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玉强研究员团队,沿我国6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了总长4300公里的跨纬度样带,设置了207个采样点,采集0-20厘米的表层土壤样品,并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与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细菌与真核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沙蓬特异叶片结构与表皮毛水分调控作用研究获进展
结构 发育 细胞
2025/4/16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一种系统发育位置较为基部的双子叶植物,历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在流动沙丘多变和恶劣环境中演化形成了多种特异的形态结构。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鹏善课题组结合细胞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相关研究方法,揭示了叶片结构及表皮毛在沙蓬植株发育早期水分调控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为沙蓬的驯化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所团队搭载“蛟龙”号完成南海两处冷泉喷口综合探测任务(图)
探测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2025/4/12
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冷泉研究团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入南海,成功探测到两处大型冷泉喷口,揭示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渗漏甲烷的生物过滤机制。

中国科学院研究破解柑橘黄龙病重要科学难题(图)
解析 基因 元件
2025/4/12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界的癌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团队等解析柑橘抗黄龙病核心分子机制,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小肽。这一研究破解了困扰国际农业界缺乏柑橘黄龙病抗性基因的科学难题,并为全球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通过侏罗纪化石形态分析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图)
分析 生态系统 分子生物学
2025/4/12
动物界包含30余个门级分类单元。迄今为止,人类对少数门级类群的起源知之甚少,棘头动物门便是其中之一。棘头动物门已建立200余年,但起源问题尚不清楚。
202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探讨了约1.6亿年前产自内蒙古道虎沟的棘头虫化石——侏罗虫。这一研究填补了棘头虫的演化空白,为剖析棘头动物门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实证。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命名两类新的恐龙属种(图)
演化 动物
2025/4/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与周忠和团队,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在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发现两件保存完好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命名两个新物种即凌源中华鸟龙(Sinosauropteryx lingyuanensis)和中国华诞龙(Huadanosaurus sinensis),并揭示了中华鸟龙科的生态分异现象及其与地质事件的关联。

中国科学院假根羽藻适应潮间带环境的基因组进化研究获进展(图)
环境 基因 进化
2025/4/12
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是在北温带海洋潮间带广泛分布的大型绿藻。假根羽藻生存需适应不断变化的潮汐、温度和紫外线辐射等环境因素。涨潮时,假根羽藻的光合蛋白可在蓝绿光和绿光为主的弱光环境中捕获光能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并在落潮时进行光保护,以抵御高光强胁迫。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已对假根羽藻的色素组成、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但关于假根羽藻适应...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定量合成生物学精准设计多样性菌落斑图(PNAS)(图)
合成生物学 发育 基因
2025/4/13
生物斑图(biological patterns)是生命体通过自组织形成的时空有序结构,例如微生物分形菌落、叶脉拓扑网络、动物皮毛色斑等。生物斑图不仅展现了生命系统的复杂性,还在生物发育、生态适应和疾病进展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尽管生物斑图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其形成机制仍然是未解之谜。

高黎贡山位于滇西中缅边境,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作为生态系统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因真菌家底不清,严重阻碍了该区生物多样性的全面有效保护。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深圳先进院团队首次证实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图)
神经 系统 细胞
2025/4/13
2025年4月7日23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汉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最新研究,首次证实了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存在小胶质细胞。这一成果为探索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其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经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视角和潜在靶点。深圳先进院为该研究第一单位。

已有控制实验研究表明,物种功能多样性和功能优势性共同影响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且随着时间推移,功能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逐渐增强。然而,在自然森林演替进程中,这两者对树木地上生物量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助力三种濒危报春苣苔成功回归原生境(图)
气候 植物
2025/4/13
喀斯特洞穴是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热点区域,受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洞穴植物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如何在原生洞穴就地保护这些特有植物的同时,寻找其它可能的替代栖息地,成为当前洞穴植物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植物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类群,由于喀斯特的“孤岛”性质,大多数报春苣苔属植物都是分布范围极为狭窄的特有种,通常仅限于喀斯特地区特定的微生境中,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