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学”相关记录6109条 . 查询时间(3.125 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韶山研究员团队关于黄土高原草地光合碳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间的转移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安韶山 黄土高原 光合碳 植物 土壤 微生物
2025/2/20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南半岛发现形态奇特的坠束藤化石(图)
植物 地理演 化
2025/2/20
茶茱萸科(Icacinaceae)涌泉藤族(Phytocreneae)植物是一类攀援缠绕的热带大藤本,现今分布于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呈现出旧世界热带的分布格局。该族在古近纪有丰富的化石记录,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区域(美洲、欧洲、非洲和澳洲)。但在其现今的核心分布地区——热带亚洲,却尚未有化石报道,这导致我们对茶茱萸科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以及植物的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还缺乏完整了解。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植物化石揭示东亚常绿阔叶林起源的时空异质性(图)
植物 行星 地质
2025/2/20
在世界地图上,按照行星风系的全球性规律,与撒哈拉同纬度的东亚理应是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地区。然而,在东亚副热带高压似乎“消极怠工”,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是东亚最具特色的植被类型,不仅塑造了东亚植物多样性王国,还在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东亚究竟是在何时、又是如何突破副热带高压的“壁垒”,孕育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的呢?常绿阔叶林的出现是一个饶有兴趣的科学问题,受到地质...

中国科学院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植物 免疫 细胞
2025/2/17
2025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万里研究组与张余研究组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s of a plant helper NL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物免疫反应中通过形成异源三聚体激活与抑制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岛团队开发出植物叶片氨挥发无损检测方法(图)
植物叶片氨 挥发 无损检测
2025/2/18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八倍体草莓单倍型定相与着丝粒演化动态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植物 演化 基因 解析
2025/2/20
多倍化是植物演化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在物种形成、环境适应、表型可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多倍化也是植物进化和育种应用的重要机制,对物种遗传组成和习性有深远的影响,如基因剂量效应、减数分裂行为改变等。现今广泛栽培的凤梨草莓 (Fragaria × ananassa) 为异源八倍体 (2n = 8x = 56),其基因组具有高杂合性...

中国科学院新型单细胞谱系追踪技术问世(图)
细胞 基因 胚胎
2025/2/17
2025年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单细胞谱系示踪技术(DuTracer)。这一技术通过巧妙结合CRISPR-Cas9和Cas12a两种基因编辑工具,提升了细胞谱系追踪的精度和深度,为解析胚胎发育、器官再生和疾病机制提供了新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植物-传粉者的发散式协同多样化模式具普适性(图)
植物 昆虫 发育
2025/2/20
被子植物和传粉昆虫的相互关系和协同进化长期被认为是形成两类生物极高物种多样化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遵循严格协同进化导致协同成种的传统认知,一直无法解释双方物种多样化的完整过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研究人员前期揭示了兼容传粉者宿主转移和植物杂交渐渗的发散式协同进化是榕树-榕小蜂专性传粉体系物种多样化的主导模式。该模式是否同样适用于其它专性传粉关系体系的问题值得在更多类...

中国科学院研究建立植物特异识别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框架(图)
植物 识别 细胞
2025/2/18
2025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在植物区分共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pair of LysM receptors mediates symbiosis and immunity discrimination in Marchantia为题,发表在《细胞》(Cell)上。该研究建立了植物特异识别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框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新型免疫抑制活性微量植物二倍半萜的发现与全合成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植物 免疫 活性 合成
2025/2/20
植物天然产物经自然界长期进化选择,结构新颖、功能多样,是创新药物发现的重要源泉。然而,复杂天然产物在植物中往往存在含量较低、分离难度大、结构确证困难等问题,难以开展深入的药理学研究,这也成为复杂活性天然产物向新颖先导分子转化的主要瓶颈之一。

中国科学院白垩纪反鸟羽虱卵研究揭示寄生虫与脊椎动物早期协同演化关系(图)
寄生虫 脊椎动物 演化
2025/2/18
昆虫的外寄生习性多次独立出现在演化过程中。其中,以吸血、啃食羽毛或其他外部组织为生的寄生性昆虫对寄主的适应性演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能够揭示昆虫外寄生行为的化石记录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