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宋元明清哲学”相关记录363条 . 查询时间(2.265 秒)
明代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从源而言,可追溯至宋元理学,乃至先秦儒学;从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明代朱子学、明代阳明学、明代甘泉学等主要流派;从流而言,包括明清之际、清代儒学、近现代儒学等。
“宋学”本是一个传统经学的概念,具有经学史上分期、分派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陈寅恪首先提出“宋学”,是指宋代的文化。在后来的“宋学”研究中,“宋学”成为了一个史学概念,主要是研究者从史学的角度,尤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宋代儒学做的历史的研究,他们所预设的前提甚至反对的目标,主要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对宋明理学的研究。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宋学”研究,围绕“宋学第一人”展开的争论,典型地体现出两种...
伴随着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转折与演变,儒家自然哲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当中,被称为“天崩地裂”的明末清初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阶段。
宋代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在其著作《正蒙》第十七篇《乾称篇》的开头有一段话,张载把它抄录贴在西边的窗户上,称《订顽》。程颐将其改名为《西铭》,对其推崇备至,甚至将之与《论语》《孟子》等经典相提并论。
在帝国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何对其形成制约,是官僚政治遇到的难题之一。 宋朝君臣共同提炼维系的“祖宗之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纽结。
明清思想定位“四说”——以熊、梁、钱、侯为例
熊十力 梁启超 钱穆 侯外庐
2015/5/15
对于明清时期的学术思潮,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但是都莫衷一是,不能够全方位的去理解与认知,而熊、梁、钱、侯四位老先生对明清思潮有其独到的分析与定位。这“四说”分别从文化内在张力,中西文化对比,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不同方面探究了明清之际学术思潮的特殊价值与贡献。
论张璁的“大礼议”与改革思想
大礼议 三礼 功利学派 至圣先师
2012/5/16
张璁继承永嘉功利学派的思想,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弊端,进行了改革,并在清理勋戚庄田、撤除镇守太监、清理吏治、倡廉反腐及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而不称王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后人认为他事功似胜张居正一筹.
晚清君主立宪思想的历史考察
君主立宪 思想 历史考察
2012/3/27
晚清君主立宪思想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早期改良派的"君民共主"主张.但是,这种"君民共主"缺乏近代立宪国家的基本特征,只是君主立宪思想在近代的最初发端而已.戊戌维新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基本内涵.20世纪初崛起的立宪派提出了"国民立宪"的主张,从而把晚清君主立宪思想由二元君主立宪制推进到了最高形态--议会...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
谭嗣同 男女平等 仁学
2011/5/20
在三纲五常占据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地位的晚清时期,作为一名可以享用性别特权优势的男性,谭嗣同异于同性之辈站在了被压迫妇女的立场,对男尊女卑这一使得广大女性饱受迫害的思想之源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与挞伐。在其巨著《仁学》之中,他主张“男女内外通”并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为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启了先河。
郑板桥的为人以善与他的仁和之政
与人为善 仁政思想 郑板桥
2011/5/20
郑板桥强调为人以善,主张仁和之政。他认为,国与国之间,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有仁善之心,和善相处,为官者更要以推行仁和之政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郑板桥反对杀戮,反对用重刑,他非常赞同中庸的思想,处事断案主张中庸宽和,少下狠手。郑板桥的正义感很强,他审案断案心存正义,关注平民,扶助弱者,深受民众赞誉。
旨在探讨朱熹的《大学》观,即朱熹对《大学》的解释中所体现的理学思想,朱熹通过对《大学》文进行补移,将其变成宣传理学思想的理想蓝本。他在解释《大学》的过程中,利用理学的理气、心性等命题完成了对于《大学》中明明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并指出了至于至善的方法与途径。
试论徐阶之“三语政纲”
徐阶 “三语政纲” 皇权 言路
2009/11/3
徐阶成功扳倒严嵩后,推行“三语政纲”,以期扭转嘉靖后期的怠政、朝政混乱、言路大坏等政治弊病。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措施的失当等原因,收效甚微,甚至某些举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愈加严重。因此,“三语政纲”并没能真正挽救嘉靖末年的社会政治危机。
顾炎武哲学的问题意识与思想理路
顾炎武哲学 问题意识 思想理路
2009/8/17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具有三大问题意识:一是如何从本体论上解决读书人“置四海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的问题,为面向实际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二是如何从认识论上解决“专用心向内”以致“士无实学”的问题,把“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认识建立在研究自然知识、工艺知识和社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三是如何解决“今日之务正人心甚于抑洪水”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士大夫之无耻”这一“国耻”问题,以探索道德文明的重建之路。顾炎武...
朱熹新道统说之形成及与易学之关系
朱熹新道统说 形成 易学
2009/8/17
《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是朱熹四书学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内容之一,是将伏羲、神农和黄帝引入道统,置于尧舜之上,并将道统心传之源上溯至太极。在儒家经典中,羲、农、黄三位圣王见于《周易·系辞传》,而太极范畴亦出于《系辞传》,故朱子的新道统说乃是根植于易学的。朱熹在其四书学代表作品中推举伏羲,又将太极观念作为道统之源,说明其四书之学乃是以易学为依据的。朱子学中《易》与四书的这种关系,说明朱...
张载“心统性情”说的基本意涵和历史定位 ——在张载工夫论演变背景下的考察
张载 “心统性情”说
2009/7/23
北宋理学奠基人、关学领袖张载(1020—1077年)提出的“心统性情”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研究中令人颇感棘手的难题。据朱熹、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记载,“心统性情”一语出于《横渠语录》,而今所见《张子语录》却不载此条;明、清不同版本的《张子全书》及今本《张载集》所收之《性理拾遗》,都保留了张载论心统性情的一段话,这成为流传至今的唯一资料。虽然张载心统性情说的详尽内容今天已难获知,但若紧扣《性理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