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化学 通路”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0.75 秒)
2024年9月13日,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永明、刘利新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第一次阐明了聚合多肽抑制NA激活TLR9的机制,原创性研究论文以“Synthetic polypeptides inhibit nucleic acid-induced inflammation in autoimmune diseases by disrupting multivalent TLR9 binding t...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杨团队揭示蝙蝠抗病毒RNA干扰通路介导的免疫耐受机制(图)
李杨 病毒 免疫
2024/8/10
蝙蝠能够携带大量病毒但自身往往不出现明显的病理特征,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其独特的免疫耐受能力。这些机制包括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高效的DNA损伤修复、免疫系统的平衡调控、独特的干扰素反应、抗病毒蛋白的作用以及与病毒的长期适应共存。这种复杂而高效的免疫调控机制,使得蝙蝠在面对病毒感染时,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同时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理解这些机制对人类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所有乳腺癌亚型中复发和转移率最高的一种。尽管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和ADC类药物戈沙妥珠单抗(SG)的出现为TNBC病人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化疗仍然为晚期TNBC 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望提升TNBC患者的预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发现全新胆汁酸修饰并揭示其生物合成通路与病理生理功能(图)
生物合成 病理 生理 免疫
2024/8/26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25021、92357305)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姜长涛教授、乔杰院士、庞艳莉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郑明华主任医师及北京大学贾彦兴教授合作,在发现全新菌源胆汁酸修饰并揭示其生物合成通路与病理生理功能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肠道共生菌通过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减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Gut symbionts alleviate MASH through a s...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线粒体DNA突变引发小肠衰老的全新通路与逆转方案
线粒体DNA突变 细胞 蛋白
2024/1/26
2024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AD+ dependent UPRmt activation underlies intestinal aging caused by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9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老龄动物的肠中线粒体DNA低...
四溴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TBPH)作为五溴联苯醚(Penta-BDEs)的替代品,是应用最广泛的新溴代阻燃剂之一。前期研究表明,TBPH的结构类似物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DEHP)主要表现为抗雄激素效应。然而,目前TBPH对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周炳升团队通过基于计算机模拟(in silico)、离体暴露(in vitro)...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在清除病原感染和内源危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典的炎症小体(inflammasome)通路通过活化下游的蛋白酶caspase-1,切割底物蛋白GSDMD释放其N端结构域的膜打孔活性,激活细胞焦亡的免疫应答。活化的caspase-1还可以切割另外两个重要的炎症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成熟的IL-1β与IL-18通过GSDMD在细胞膜上形成的分子孔道...
2022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曼丽、胡志红、龚鹏,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邹振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ual roles and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P26/poxin in antagonizing intracellular cGAS-STINGand extracellul...
二苯甲酮和呫吨酮是具有C6-C1-C6碳骨架的两类多酚化合物,由于其光物理特性,在工业和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在自然界中,二苯甲酮和呫吨酮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植物中,但是这两类化合物中的绝大多数(约80%)主要是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藤黄属(Clusiaceae)树木的可食用果实中富含二苯甲酮和呫吨酮,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藤黄果和山竹(水果皇后)是非常受欢迎的水果,对人体的健康有益,当地人食用这些水...
2022年4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章海兵研究组题为“Ubiquitin-binding domain in ABIN1 is critical for regulating cell death and inflammation during developmen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泛素结合蛋白...
2022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深理工”)讲席教授(前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叶克强博士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杂志上发表题为Neuronal C/EBPβ/AEP pathway shortens life span via selective GABAnerg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by FOXO repre...
自然界中,各种病原菌的入侵严重威胁植物健康和粮食安全,了解病原菌侵染的机制,对于控制病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多年以来的植物-病原菌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病原菌在与植物互相博弈过程中,进化出了多种致病武器,其中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能够将病原菌的效应因子蛋白(Effector)分泌到植物细胞内(或细胞间隙),通过抑制宿主免疫或者干扰宿主细胞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团队应邀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撰写“基于高覆盖脂质组学的功能性脂质组和通路分析”综述文章(图)
税光厚 高覆盖 脂质组学 功能性脂质组 通路分析
2020/12/9
脂质现已被广泛认为是体内的关键生物分子,它们在能量存储、能量动员、调节膜流动性、膜区室化以及各种运输和信号传递事件中起着重要的生化和生物物理作用。异常的脂质代谢与多种人类疾病的病理学有关,包括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脂肪性肝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从传统技术(例如仅允许检测相当有限的一组脂质类别的薄层色谱法的应用)到系统中对内源脂质组的全面研究(脂质组学),脂质分析在过去几十年中已发生了巨大的发展...
2020年12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尹慧勇课题组题为“Loss of hepatic aldolase B activates Akt and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by destabilizing the Aldob/Akt/PP2A protein complex”的最新研究成...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李迎秋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MBO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38-interacting Protein p38IP Suppresses TCR and LPS Signaling by Targeting TAK1”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p38的结合蛋白p38IP是T细胞受体TCR和LPS等免疫信号通路的一种新型负调控因子,并揭示p38IP通过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