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病毒学 >>> 分子病毒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分子病毒学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2.413 秒)
2024年9月13日凌晨2时,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联合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题为“Inherent symmetry and flexibility in hepatitis B virus subviral particles(乙型肝炎病毒亚病毒颗粒的固有对称性和分子柔性)”。这项研究成功解析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决定乙肝病毒(HBV)入侵、复制和包装的关键蛋白,也是诊断感染和评估临床功能性治愈的重要指标。由于其蛋白结构的复杂性和组装形态的多样性,HBsAg的三维结构一直是结构生物学和病毒学长期未解的谜题。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原主任莽克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近日,《中国病毒学》(Virologica Sinic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I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构建研究中的最新成果(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ynthesized herpes simplex virus H129-Syn-G2)。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团队采用活细胞蛋白定点荧光标记和多色动态超分辨荧光成像的方法,追踪并分辨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构域(RBD)进入细胞和胞内降解全过程的多个重要步骤,为新冠病毒致病机理的理解和药物筛选提供参考和工具。
γ疱疹病毒包括KSHV、EBV等病毒,临床上与卡波西氏肉瘤、原发渗出性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γ疱疹病毒生命周期具有两相性,即潜伏感染期和裂解复制期。在潜伏感染期,病毒基因组以附加体(episome)形式存在,仅表达少量病毒基因,以逃逸机体免疫监视。当机体处于缺氧、微生物共感染、免疫力低下等病理生理条件时,病毒可以被再激活进入裂解复制期,表达大量病毒基因并组装释放具有感染性的...
疱疹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能够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脊椎动物及部分无脊椎动物。疱疹病毒可分为α、β和γ三个亚科。其中γ疱疹病毒又称为肿瘤相关疱疹病毒,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EBV和KSHV是能够感染人类的γ疱疹病毒,分别与鼻咽癌和卡波西氏肉瘤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鼠疱疹病毒68(MHV-68)同属于γ疱疹病毒,是研究γ疱疹病毒的一个很好的模型。
液-液相分离 (LLPS) 作为无膜细胞器形成的有效机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细胞内寄生体,病毒为了促进自身的繁殖和传播,在其侵染细胞中也会建立特殊的有膜或者无膜类结构以提高自身的复制效率。病毒组装是病毒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但机制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大基因组、编码众多结构蛋白的病毒,如疱疹病毒。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是引起黄热病的病原体,感染人后严重时会引起死亡。尽管已有减毒疫苗(YFV 17D),但疫苗短缺和接种率不足导致疾病频繁暴发,非免疫个体仍处于危险之中。目前临床上没有可用于治疗黄热病的特效药物。微生物所科研团队向临床提供了治疗或预防黄热病的候选药物,并从分子层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析,发现一个超级中和表位,为以表位为基础的疫苗设计提供一个理想靶...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但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从而严重限制了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曹晟课题组和胡志红课题组合作,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口服感染因子PIF5的结构特征揭示杆状病毒口服感染过程中分子内相互作用的重要作用》(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 (PIF5) Reveals the Essentia...
在真核细胞中,信使RNA加帽现象较为普遍,帽子结构对维持RNA的稳定性以及促进蛋白质翻译至关重要。一些RNA病毒的基因组具有帽子结构,多数RNA病毒在细胞质中复制,而宿主的加帽体系存在于细胞核中,因此某些病毒需要编码加帽酶,拥有自身的加帽体系。如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黄病毒编码的NS3和NS5蛋白都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加帽过程(图A)。与宿主加帽过程类似,黄病毒加帽涉及鸟苷酰转移反应,该反应可将鸟苷...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团队在布尼亚病毒核酸内切酶的催化机制,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干预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两篇相关研究成果“Insights into two-mietal-ion catalytic mechanism of cap-snatching endonuclease of Ebinur Lake virus in Bunyavirales”,以及...
郭惠珊,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 “ 百人计划 ” 入选者。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植物RNA沉默机制及其抗病应用研究。
高福 英文名 : George Fu Gao 博士( DPhil-Oxo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结构免疫学,尤其是有关T细胞分子识别、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递的机制的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