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27031条 . 查询时间(3.425 秒)
全球正面临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危机。为延缓这一进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目标。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研究,找到优先保护区域,对于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关注物种多样度和特有度高的区域,及时实施保护策略,有望最大程度地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2024年5月1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珞颖团队和薛宇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合作发表了题为“Large-language models facilitate discovery of the molecular signatures regulating sleep and activity”的研究论文,利用大型语言模型GPT-3.5与提示词工程技术...
2024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晓明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樊嘉院士及浙江大学郭国骥教授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 blueprint for tumor-infiltrating B cells across human cancer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肿瘤浸润B细胞的两种应答模式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为发展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基础。
近日,我院1999级校友王连荣荣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我院1994年博士后陈嘉川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祝贺两位山大微生物校友!
2024年4月28日上午,山东大学与北京富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为双方共同筹建的“山东大学-富玛特(北京)FMT菌群研究联合实验室”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海龙副主任、刘双江教授,北京富玛特张家树董事长、杨雪娇博士等出席本次活动。会议由刘双江主持。
工业革命之后大气的CO2浓度一直持续升高,CO2浓度的升高将对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生长造成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于亚热带带植物的水力结构和生长如何响应CO2浓度升高还缺乏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组的付培立副研究员和范泽鑫研究员,与安徽师范大学、沈阳应用生态所、缅因大学,西澳大学以及哀牢山生态站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哀牢山生态站的CO2人工气候室,研究了...
质体是真核细胞中具有半自主遗传的细胞器,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通常,植物质体基因组在进化上是偏保守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植物物种被测序,质体基因组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大多数发生在异养植物中,与光合作用能力的丧失以及相关基因的降解与丢失有关。此外,在某些特殊的光合自养类群中也发现质体基因组有较大变异的情况,如石松类(lycophytes)、豆科(Fabaceae)、桔梗科半边莲亚科(Lob...
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恶劣的环境条件,植被恢复往往具有挑战性。采用种植本土物种来加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是积极的植被恢复措施。为了确保这一过程的有效性,仔细挑选种植的物种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人工种植林中,物种的多样性将导致更高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特别是当所选择的物种具有互补的生态位特征时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合作并减少资源竞争。然而,生长在极端干旱与养分贫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典型荒漠植物间是否存在互补...
全球正面临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危机。为延缓这一进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在这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研究,找到优先保护区域,对于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关注那些物种多样度及特有度高的区域,及时实施保护策略,则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例如,全球...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是现代生态学的关键问题。基于功能性状的生态学(Trait-based ecology)强调植物功能性状在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然而,功能性状也可以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提供与生物多样性的链接。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多时空尺度、基于植物功能性状评估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探究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生理生态机制,助力未来气候变...
科学评估人-地关系的演化和转型动态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的理论支撑。当前,人-地关系的研究面临诸多难题。多数研究聚焦于社会或者生态单一的子系统,缺乏表征复杂系统变化的综合指标来探讨人-地耦合系统的动态。同时,研究受限于较短的时间尺度,难以明晰复杂系统的演化轨迹以及转型动态如系统弹性、突变及阈值、正负反馈机制等。
2024年4月2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谢芳研究组题为“RinRK1 enhances NF receptors accumulation in nanodomain-like structures at root-hair ti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百脉根类受体激酶RinRK1促进结瘤因子(NF)受体在根毛...
2024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围绕“博物”主题,开展“酷虫世界”研学培训,园内23名研学导师参与新课程的体验和培训。
2024年4月8日,上海药物所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李新课题组合作,以“Deconvoluting nitric oxide–protein interactions with spatially resolved multiplex imaging”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在活细胞内捕捉“气体信号分子NO—底物蛋白”相互作用并具有时空分辨功能的...
“竹子开花”现象,即多年生一次大量开花且开花后即死现象,是指植物经过多年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最后一次开花并结实后植株群体死亡的生物学现象。该现象最早在木本竹类中被发现,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现象存在于被子植物20多个科(属)中,包括真双子叶植物唇形目爵床科马蓝属植物。因营养生长周期长,“竹子开花”现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和生长习性描述,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落后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